北京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日发布的《2022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显示,总体来看,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已进入成长期,技术稳步提升,产能不断释放,国产碳化硅(SiC)器件及模块开始“上机”,生态体系逐渐完善,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,整体竞争实力日益提升。
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
北京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日发布的《2022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显示,总体来看,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已进入成长期,技术稳步提升,产能不断释放,国产碳化硅(SiC)器件及模块开始“上机”,生态体系逐渐完善,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,整体竞争实力日益提升。
2022年,全球半导体产业终结连续高增长,进入调整周期。与此形成对比,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储能等需求带动下,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保持高速发展。
随着龙头企业通过联合、绑定、并购等方式积极进入,第三代半导体全球化供应链正在形成,竞争格局逐步确立,先发企业的优势进一步稳固。总体来看,全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步入快速成长期。
而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经过前期产能部署和产线建设,国产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相继开发成功并通过验证,进入产业成长期。
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功率电子和微波射频两个领域实现总产值141.7亿元,较2021年增长11.7%,产能不断释放。其中,SiC产能增长翻番,GaN产能增长超30%;新增投资扩产计划较2021年同比增长36.7%;资本市场活跃,并购金额超45亿元,66家企业融资超64亿元。
同时,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,光伏、储能需求拉动,2022年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功率电子和微波射频市场总规模达到194.2亿元,较2021年增长34.5%,其中,功率半导体市场超过105.5亿元,微波射频市场约88.6亿元。
《白皮书》显示,相对于较为复杂且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,第三代半导体的高速发展趋势始终明确。以车用为首的下游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,上游晶圆仍供不应求,8英寸技术将推动产品性能及成本在未来几年逐步达到产业化甜蜜点,产品和技术将持续改进,国产材料和芯片在客户端的认可度有望不断提高,SiC、GaN渗透率将有大幅度提升。
《白皮书》预计,2023年将是第三代半导体大放异彩的一年,市场将见证一个“技术快速进步、产业快速增长、格局大洗牌”的“战国时代”。
“未来,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将面临内外部的激烈竞争。”《白皮书》认为,国际半导体企业急速扩张,力图迅速抢占市场,全球供应链格局正逐步成型,国际龙头企业“卡位战”即将结束。而国内企业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依然落后,产线平台刚刚搭建,核心器件尚未进入汽车、手机等龙头企业供应链,整体国产化率偏低。
为了改变上述局面,《白皮书》呼吁,国内企业需要加倍努力,在技术创新、人才培养、产品可靠性和产能提升、标准制定以及应用拓展等方面协同发力,共同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,促进产业良好、快速发展。